今年我國首次實施“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”。截至目前,支出強度加大、支出進度加快是今年財政政策實施的鮮明特點。接下來,包括超長期特別國債、新增專項債在內的政府債券將加快發行,有力拉動國內需求,推動經濟回升向好。中央財政還有充足的空間應對可能出現的沖擊和挑戰。
財政政策靠前發力,首先體現在年初便為“兩新”“兩重”備足資金,包括預下達2025年消費品以舊換新首批資金810億元、已安排超2300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支持“兩重”建設。
此外,財政支出明顯前置。最新公布的財政收支數據顯示,一季度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同比增長4.2%,增幅較1-2月提高0.8個百分點,全國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同比增長11.1%,顯示財政支出加快。在收入端,3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幅由負轉正,稅收收入中的國內增值稅、國內消費稅等主體稅種有所回升,反映出前期穩增長政策顯效,也與近期發布的經濟數據相印證。
財政支出靠前發力背后,是政府債前置發行充實了可用的財政資金。一季度,國債凈融資額為1.47萬億元,較去年同期增加近1萬億元;地方債發行同樣大幅前置,一季度各地發行地方債2.84萬億元,其中用于置換存量債務的再融資專項債占比過半,新增專項債發行9602.41億元,較去年同期多發逾3000億元。政府債務規模擴張也意味著政府支出增多,從而通過支出乘數效應增加總需求。
接下來,政府債發行有望繼續“趕進度”。作為積極財政政策發力的重要工具,2025年超長期特別國債將于4月24日開閘發行。按照有關安排,今年超長期特別國債將集中在4月至10月發行,與去年集中在5月至11月發行相比,整體發行時間提前約1個月。隨著超長期特別國債有序發行,其重點支持的“兩新”“兩重”政策將繼續落地顯效,加速釋放消費需求和國內投資。
地方債方面,在一季度再融資專項債加快發行后,新增專項債發行將逐漸放量。據機構統計,截至4月17日,各省、計劃單列市已披露的地方債計劃發行額共計2.24萬億元,其中新增專項債占比約一半。疊加專項債管理機制優化,部分省市“自審自發”試點推進,新增專項債發行有望盡快形成實物工作量,帶動基建投資增長。
往后看,面對外部因素帶來的新變化,業內人士普遍認為,全方位擴大內需是關鍵之舉。為此,財政政策應保持支出強度,進一步加大支出力度。在今年已明確上調赤字率、安排更大規模政府債券的基礎上,加快各項資金下達撥付,盡快形成實際支出,同時,在支出結構上應注重向消費領域傾斜。
過去兩年,財政政策根據形勢變化均在當年四季度推出增量舉措,包括2023年增發1萬億元國債,2024年推出化債“組合拳”。有專家認為,按照相關安排,今年最后一期超長期特別國債將于10月發行,這或許意味著為更多增量政策預留了充足空間。 新華財經 |